國無才不立,業無才不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人才是科技創新活力之所在,更是國家發展希望之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領越強越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培育人才要尊重人才成長客觀規律,加以正確引導,避免人才陷入“不自知”“不自信”“不自省”“不自強”四大誤區,以育“非常之人”,成“非常之功”。
要順“意”氣,錘煉人才自我認知、向上向好的能力。部分高潛力人才在意氣風發、壯志滿懷時,空懷豐沛精力、滿腔激情,由于缺乏科學的引導、清晰的規劃,致其隨波逐流,陷入“不自知”的誤區。以“啟發式”培養為主,增強自主學習、定向提能、長期規劃能力,為人才引路導航,獨立其人格,認知其自我,引導人才主動向黨和國家聚集,向國家長遠發展關鍵核心聚焦,將熱血投入到攻堅科技進步、創新發展等國家“心腹之患”,利家國、惠民生,以朝氣勃勃姿態干實事、成實績。
要疏“郁”氣,厚植人才自我調節、勇往直前的毅力。回溯歷史上名人巨匠的生平,從“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的錢學森到“一生奮斗只為國人有飯可吃”的袁隆平;從“以命鑄國之重器”的羅陽到“開啟深地時代”的黃大年;從“半世紀執著追尋青蒿素”的屠呦呦到“耄耋之年逆行抗疫”的鐘南山……功成之路必會歷經一段摸索探求、寂寂無名時期,面對累次失敗的壓力、乏味,也會有“怕出錯”的心理障礙,產生“不自信”的心態。要為人才“搭好臺子”,營造“開放包容、敢于試錯、鼓勵創新”的氛圍,讓廣大人才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再無后顧之憂,自淬心骨、直面困難,成就真正干事創業的人才。
要除“躁”氣,磨礪人才躬身自省、鏤心鉥肝的定力。時下,不乏人才身居要職即沉浸“文山會海”,享受“開大會、聽報告”,既不“充電”專研學術,也不“自省”攻克工作瓶頸,摒棄了“微末”時不驕不躁、謙虛謹慎的作風。人才成熟期不能“曇花一現”,人才培育當持之以恒。要堅持人才在行業領域內深耕導向,既要戒驕戒躁、吾日三省吾身,鼓勵人才保持一份永恒的寧靜、清新和開朗,更要給予更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提升機會,在激情中不斷成長,在從容中走向成熟,在淡定中取得成功。
要撫“怠”氣,提振人才再攀高峰、再就輝煌的心力。在任用成熟期人才上,時有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現象,讓人才被動陷入“不自強、難自強”的“尷尬境地”,這種“人崗不配”導致人才難免心懷惰怠、惶惶度日。“用得其宜,則才著;用非其宜,則才晦”。用才要用所長,根據人才各自興趣特長,匹配對應崗位,通過“量體裁衣”,把人才放在最能發揮其特長的崗位上,為其創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環境,讓人才“用得其所”、創造價值,實現個人成長與國之發展的雙贏,讓人才有用武之地,干事創業斗志昂揚,一茬接一茬地再創佳績、再立新功。(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委組織部 龐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