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科學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發展,對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新階段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四川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省經濟總量邁上六萬億元臺階,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正向著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方向加速演進。四川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強調,堅持從實際出發發展新質生產力,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防止貪大求洋、一哄而上,防止把傳統產業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邁步新征程,四川必須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按照“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穩步有序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
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則 確保新質生產力持續穩健發展
必須處理好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提升傳統生產力的關系。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重大部署,“先立后破”已成為當前我國深化改革攻堅克難、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遵循。區別于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資源消耗的傳統發展方式,新質生產力代表了生產力的躍遷,但這并非意味著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新”換“舊”、喜“新”厭“舊”,放棄傳統產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源于科技創新,它不僅要求生產要素的革新,更是一場涵蓋生產力驅動方式、作用方式、表現方式的全方位變革。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涉及對生產力演進脈絡與未來趨勢、生產力理論探討與實踐應用以及生產力推動主體與驅動力量等方面的深刻把握,是一個與國民經濟中多個領域緊密關聯的動態過程。由此,需要在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宏觀經濟環境穩定、供給驅動和需求牽引相協同的基礎上,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應防范和避免“未立先破”“快破慢立”或“只破不立”及其他風險。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是吸收就業和確保經濟總量合理增長的關鍵點。我國傳統產業擁有長期技術積累和豐厚高級產業技術工人資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雄厚基礎。如果在新質生產力尚未穩定之前貿然放棄原有產業,亦或一哄而上、毫無重點地強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可能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而,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兼顧當前與長遠的基礎上把握好“立”和“破”的邏輯順序與辯證關系,堅持先立后破,在“立”的前提上推進“破”的變革,在“破”的助力下推進“立”的構筑,確保新質生產力持續穩健發展。
在實踐中堅持先“立”后“破”,就是在培育和壯大新興產業的同時,兼顧傳統生產力及傳統產業的平穩發展和過渡,促進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良性互動。一方面,要加大重點技術布局和產業融合創新,加快發展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另一方面,不能脫離傳統產業、遠離傳統領域,應重視對傳統生產力和傳統要素進行升級改造,有意識地將新質生產力應用于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中,使傳統生產力煥發出新的、更高的生產效力。
遵循因地制宜原則 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和能動性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重要論述精神,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各地區在要素資源稟賦、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等影響生產力發展的因素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區域特征,這要求在貫徹落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部署過程中,要深刻把握各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異質性,因地制宜,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和能動性。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精準發力。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套用單一發展模式,而應基于各地區、各產業的既有基礎和特征,深入剖析區位和產業優勢,針對不同地區的成長規律和不同產業的發展特性進行精準施策,通過分區域、分產業的策略部署,確保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時,還應適當賦予各地探索空間,鼓勵各地依據自身條件和比較優勢,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將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相結合,充分釋放地區的創新和探索潛能,形成區域產業體系優勢與嵌入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有機格局。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是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過程,既涉及到創新引領,也涉及到產業升級,還涉及到新質生產力改造升級傳統生產力和產業,這些維度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豐富內涵和動力源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系統地統籌考慮,不能僅關注某一單一維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正是對多維度、多層次特性的直接回應。必須聚焦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傳統產業質量和效益、形成更加高效協調可持續的經濟循環體系,助力各地區探索出能夠發揮本地優勢的發展路徑,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動力源泉。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激發內生創新動力。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創新驅動,其培育和發展過程中必定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風險挑戰。因地制宜所蘊含的客觀成效之一,正是在于通過激發自主性群體創新的過程,有效形成網絡協同效應并增強成長韌性,降低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此外,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提升整體發展效率并大幅降低創新歸零效應的風險,確保創新活動穩健前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遵循分類指導原則 堅持深入調研把準規律分類精準施策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是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在內的各種要素質效的提升,以及在此基礎之上新質要素的優化組合的躍升,由此所帶來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升級和優化。每種要素及其組合各有其特性和發展規律,因此要遵循分類指導的原則,堅持深入調研、把準規律、分類精準施策,充分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要素的活力,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深入調研,把準規律,有針對性提高政策水平和服務質量,發揮好各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好政策一致性和協調性的優勢,構建創新引領的生產力發展體系。既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通過國家戰略布局和政策支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重大基礎創新上的引領作用,以及國有企業在科技創新關鍵領域的戰略支撐作用,又要發揮好民營經濟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重大科學技術突破及推動產業升級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給予民營企業政策支持,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
高素質的人才是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重要和最具決定性的影響因素。與創新體系相對應,人才隊伍是一個多層次、多領域和多方面的人才體系,包括戰略性和全局性的頂尖科學研究人才,迅速實現從實驗室到生產車間、從前沿科技到前沿生產技術的工程師人才,能迅速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形成現代化產業生態的企業家人才,以及適應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素質產業工人。各種人才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其培育和成長的規律也各不相同。因此,應該有針對性的根據不同類型和層次的人才成長和培育規律,系統性的改革和完善新發展階段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支持政策。
新質生產力集中地體現在新型要素優化組合形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上。而現代化產業體系既包括未來產業、新興產業、新業態形成的新產業體系,也包括轉型升級和優化后的傳統產業體系,各有自己特殊的發展規律,以及相適應的產業政策需求。因此有必要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上,通過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業政策體系,通過深入調研、把準規律、分類精準施策,制定國家、區域和產業等不同層面的產業發展規劃、政策標準和市場監管規則,引導資源向新質生產力有關領域聚集。(達川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