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碧空如洗,天府糧倉產業園區一望無際的高標準農田內,水稻拔節生長,幼穗基本成形。崇州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職業經理人王伶俐招呼著農機手,正在為1000多畝稻田開展植保防治。“高溫高濕的天氣,要防止病蟲害發生。”她撥開禾苗仔細查看著,“長勢不錯,只要管理得當,今年一定又是好收成!”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明確提出“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他強調,要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加強良種和良田的配套,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四川是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區,成都平原更是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確保耕地和糧食安全不僅直接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也深刻關系國家戰略安全大局。近年來,成都市將糧食安全作為重中之重,大力推進“天府良田”提質攻堅,狠抓科技創新和種業強市,培育壯大有情懷、有能力的“成都農匠”,千方百計穩定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生產供應,不斷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在服務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建設上擔當作為。
造“良田”
高標準農田一人可管理2000畝
綠油油的水稻,蓬勃地生長在高標準農田里,在火熱的夏季顯得生機盎然。過去彎彎曲曲、零零碎碎的“塊塊田”,已經成為田方埂直、地平渠通的高標準農田。新津、邛崍、大邑……在成都17個涉農區(市)縣中,這已是隨處可見的大地景觀。
“嚴守耕地紅線,建好天府良田”,邛崍市高埂街道火星村高標準農田里豎著的這排大字分外醒目。“我們全村6000畝土地均已建成高標準農田,全部發展糧油種植!”村支書黃光倫指著一望無際的青翠稻田驕傲地說。
黃光倫是成都首批發展的農業職業經理人之一,見證了廣袤的田野從“小、散、亂”到高標準一步一步地變化,也充分享受到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紅利。
“我們是邛崍首家土地合作聯社,沒建成高標準農田前,合作社社員一個人最多種200畝地,還累得很。現在有了高標準農田,從播種到植保到收割全是機械化服務,一個人種2000畝地輕輕松松。”黃光倫說,依托社會化服務的運營模式,目前火星村不僅實現了育秧、種植、田間管理、烘干倉儲一條龍,還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構建了“黨組織+合作聯社+業主+群眾”產業聯合體,打造出高品質“冉義貢米”品牌,該村的“有償使用共同管護”模式也成功入選全省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典型案例。
如果說火星村的高標準農田讓當地農民嘗到了甜頭,那位于新津區的天府農博園更是高標準農田的現代“高階”版本。
在張河村橫平豎直的大田里,有一套全自動灌溉一體化設備——立在田埂邊的水閥控制部分是一組高低錯落的大管和閥門,通過智能化設置,將合適的水量和水流匹配到埋在地里的管網,使澆水的程度不多也不少,既滿足莊稼需求,又不浪費水資源。“二三十畝地配一套這個設施。”天府農博園相關人員介紹,這里的3000畝高標準農田已實現了田網、路網、渠網暢通,并配置高校、科研機構、專業公司等科研力量,推動智慧農業升級——依托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團隊,打造出成都首套定制式全程智能化農機作業系統,只需要操作手機和電腦系統,就能實現“坐在辦公室種田”。
根據《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實施方案》以及《成都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成都聚焦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這一目標,儲備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面積超過180萬畝,2023年成都市級財政共投入4.52億元,2024年內還將新建、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40萬畝以上。
好田帶來的是好產品和好收成。今年7月,成都市出臺了《2024年萬畝“噸糧田”高產高效示范區建設項目實施指導意見》,由市級財政補貼資金900萬元,在未來一年內推進建設30萬畝“噸糧田”高產高效示范區,促進“五良”融合,推動實現全市2024年主要糧食作物單產水平較上年提高3公斤/畝以上。
抓“良種”
選育新品種讓好品種產出高產量
夏至好時節,正是水稻揚花抽穗的關鍵期。在天府現代種業園育種基地里,植保無人機、墑情監測儀等現代化設備對水稻新品種進行精心“呵護”。
“這是新品種‘荃兩優1606’,是雙國審水稻品種。”四川荃銀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彬一邊介紹,一邊俯身查看水稻的根莖和葉面。他說到,“荃兩優1606”是公司特別選育的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具有高產穩產、抗病能力強、耐高溫等突出優點,曾創造濕谷平均畝產量達到900公斤的佳績,是種業園當之無愧的代表品種,不少農戶盼著來年自家田里也能種上這個新品種。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在種業園里,還有可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52.4萬份、保存期長達50年的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種質資源中心庫是目前國內唯一的省級綜合性種質資源庫,相當于一個“基因庫”。這一“基因庫”藏著不少國家級“選手”,有先后入選國家優異種質資源名錄的巴塘四倍體“甲著”小麥、米易縣梯田紅米、合江縣帶綠荔枝、彭州市大蒜、得榮樹椒、達川烏梅、涼山黑綿羊、瑪格綿羊、榮昌豬9個種質資源。
一粒良種,蘊含著希望與收獲。選育“天府良種”,是建設“天府糧倉”的重要助力。在崇州市隆興鎮黎壩村,成都市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長江上游優質糧油中試熟化基地里,已經累計選育62個優質糧油新品種。今年,基地里又“站”了800多個水稻品種,它們同田生長卻表現各有差異:有的孱弱,有的根莖粗壯,有的剛進入揚花期,有的已經開始抽穗,新一輪的PK正在進行。
種業振興不斷在成都各地“開花結果”。在邛崍市臨邛街道馬橋村,邛崍市農業農村局與成都種業集團聯合打造的現代種業重點提升工程——國家制種大縣雜交水稻社會化服務中心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在溫江萬春鎮高山村,四川省級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里,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特種玉米所選育的“黑甜玉”試種成功。
“我們要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成都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當前成都正緊鑼密鼓推廣更多良種優品。今年初,成都市對外公布15條支持種業發展項目的政策,分別對玉米種企、國家植物新品種權、畜禽遺傳資源、種業強企和人才等方面進行補貼,堪稱覆蓋種業鏈條方方面面,最高支持資金可達1000萬元,希望通過不斷健全推廣體系,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讓好品種擁有高產量,良種研發的成果落在田間地頭,走上百姓餐桌。
育“良匠”
系統施策培育一批“成都農匠”
接到崇州市委組織部打來的電話,崇州緣道家庭農場負責人詹天兵非常驚訝,“對方告知我被認定為‘崇州市鄉村振興特優人才’,可以享受崇州Ⅲ類人才專屬服務。”詹天兵說,剛開始他還有點不信,“組織部管的不都是干部嗎?我也能被認定為人才?”
直到得知這是崇州市評選的首批鄉村振興人才,詹天兵才確信了這個事實。在土地上耕耘了半輩子,他帶領團隊壯大農場規模、創新經營內容,從傳統種植養殖領域逐漸向觀光農業、鄉村民宿、研學團建等新經濟新業態轉型,實現年均產值超500萬元。“此次不僅獲得了榮譽,還可以享受崇州Ⅲ類人才專屬服務。我們干事創業都更有勁了。”
崇州是成都的現代農業大市,農業勞動力超21萬人,農業職業經理人數量居成都區(市)縣首位,在田間地頭、村組院落、農業經營主體中活躍著2萬余名“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鄉村人才資源較為豐富。“我們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人才認定是我們近年來探索出的一條新路。”崇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楊韌說。
鄉村人才該怎么認定?“看能力、重實績!”楊韌一語道破。以糧經種植能手、畜禽養殖能手舉例,農作物種植面積與產量、畜禽的出欄數量、農機的操作數量等都是關鍵的量化指標。再比如,在種植能手認定中,應用新品種、新機具是一個重要得分途徑。此外,新品種、新機具的采購合同,專家指導、現場應用時拍攝的照片、視頻也可以是佐證材料。
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人才是第一資源。此次崇州市的創新,也是成都市打造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培育壯大“成都農匠”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成都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系列論述精神,圍繞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出臺落實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全市農村實用人才超37萬人,總量位居副省級城市第2名,精準培育持證農業職業經理人2.4萬余人,引進兩院院士等高層次農業人才68人、鄉村專業化運營團隊61支。
在新時代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壯闊征程中,成都市再次圍繞“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去年底出臺的《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加快推進超大城市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決定》中,“人才融合互動”被納入“七個融合”之一,成都將培育壯大“成都農匠”。目前,成都市正在制定相關人才規劃和專項激勵政策,健全農業人才培養認定機制,完善市級人才計劃涉農專項,將更多鄉村優秀人才納入人才分類目錄。
今后的“成都農匠”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種養能手”“鄉村工匠”,無論是從事農業科技研究的科研人才,還是具有豐富種養經驗與專業技能的高素質農民;無論是掌管成千上萬畝土地的職業經理人,還是把特色農產品銷往全球的電商達人,都將進入成都市人才序列,提供相應的政策保障支持。(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