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從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成都院”)獲悉,在白鶴灘大壩智能建造總結暨技術成果鑒定會上,由張楚漢、張超然、劉加平、周創兵等院士、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成都院承擔的智能澆筑、智能仿真及有關單位智能建造課題進行評審,認為成果推動了智能建造技術進步與行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社會經濟效益顯著,推廣應用前景廣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白鶴灘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為世界第二大水電站。攔河大壩為混凝土雙曲拱壩,最大壩高289米。成都院數字工程分公司市場部梁吉欣介紹,三峽集團公司自2016年提出“水電典范、傳世精品”的建設目標,啟動白鶴灘大壩智能建造相關工作,成都院承擔白鶴灘多維施工進度仿真、大壩混凝土全過程高效施工智能控制系統兩個課題。
白鶴灘大壩施工進度仿真系統
據悉,成都院堅持“人才立院、科技強院”,高度重視工程領域數字化應用和智能化提升,不斷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該院工程數字化技術起步較早,從二灘水電工程開始著手施工期進度動態仿真研究,并經三峽、小灣、大崗山、溪洛渡、錦屏一級、烏東德等大型、巨型水電工程長達30多年深度實踐,開發了水電、水利、抽水蓄能、新能源、基礎設施領域智能建造核心產品,培養了一大批智能建造領域的骨干人才,引領和推動行業智能建造技術發展。
臘巴山風電場決策指揮駕駛艙
針對白鶴灘大壩結構復雜、雙供料線、雙平臺纜機群特點,結合施工進度與混凝土質量等多項嚴苛要求,成都院進行了智能建造技術升級。數字工程分公司負責人尹習雙表示,成果基于BIM的多要素參數驅動仿真模型動態構建方法,研發了通用的高拱壩智能進度仿真系統,保證了每一倉混凝土的澆筑時序和資源配置科學合理。尹習雙補充說:“通過建立智能澆筑方法體系,研發澆筑過程成套監控設備,構建集狀態描述、異常診斷、分層預警為一體的管控云平臺,可有效解決特高拱壩在混凝土精準入倉、澆筑質量控制、纜機群運行安全等方面的難點。”
白鶴灘大壩混凝土全過程高效施工智能控制系統
白鶴灘大壩首倉混凝土從2017年開始澆筑。據項目成員徐建江介紹,團隊研制并加裝60余套智能監控裝備,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大數據分析和動態仿真等技術,實現每一倉混凝土澆筑的事前規劃、事中監控、事后溯源,有效避免了“樓等車、罐等車、倉等罐”“漏振、過振、欠振”等現象,解決了行業質量控制難題,大幅提升澆筑效率,保障了大壩澆筑質量。“這些系統,為一線作業人員有效釋放了生產力,為現場管理與調度創建了高效平臺,也為后方監管提供了‘千里眼’和‘順風耳’。”徐建江進一步解釋。
成都院研發的混凝土振搗機器人
據了解,依托白鶴灘大壩智能建造研究,成都院新增了40余項發明專利,其研究成果全面應用于白鶴灘大壩2300余倉混凝土澆筑過程,助力白鶴灘大壩270萬方年澆筑強度、27.3萬方月澆筑強度、33.6米最大取芯長度等多項紀錄誕生。(杜燦)